总结推广十大模式 有力支撑农用地膜污染防治工作

2024-04-06

农用地膜污染防治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,也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、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要求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农业农村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,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为总抓手,聚焦西北地区,建设一批农膜回收重点县,大力推进标准地膜应用、机械化捡拾、专业化回收,探索“谁生产、谁回收”的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,创设农膜回收区域性补偿制度。各地认真落实中央部署要求,积极推进工作落实和实践创新,形成一批好经验、好做法。全国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%以上,重点地区农田“白色污染”得到有效治理。

  为深入推进地膜污染防治工作,强化典型模式引领作用,在前期征集各省(区、市)农用地膜污染防治典型案例的基础上,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认真总结“十三五”时期农膜回收行动成效与经验,牵头编写出版《农用地膜污染防治十大模式》一书,为各地、各有关主体做好防治工作提供借鉴参考。十大模式从减量替代、有效回收、加工利用、机制创设四个方面凝练总结,其中减量替代方面,凝练形成了北方地区地膜使用源头减量模式、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模式;有效回收方面,凝练形成了西北地区棉花玉米地膜机械化回收模式、地下茎果类作物地膜机械化回收模式、区域农田废旧地膜有效回收模式;加工利用方面,凝练形成了废旧地膜再生造粒循环利用模式、废旧地膜高值化利用模式;机制创设方面,凝练形成了废旧地膜分类回收处理模式、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治理模式、区域补偿制度促地膜回收模式。每种模式均从主要特点、模式流程、典型案例、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,为各地进一步提升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水平、有效防治“白色污染”提供了参考依据。

  西北地区棉花玉米地膜机械化回收模式

  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模式

  区域补偿制度促地膜回收模式